了解最新公司動態(tài)及行業(yè)資訊
氧析出反應(Oxygen Evolution Reaction, OER)和氧還原反應(Oxygen Reduction Reaction, ORR)是電化學能量轉換與存儲技術中的核心反應,分別對應電解水制氫與燃料電池發(fā)電的關鍵步驟。
盡管兩者均涉及氧物種的轉化,但其反應方向、機理、催化劑設計及性能評價存在顯著差異。
基本定義與反應方向
1. OER(析氧反應)
OER 發(fā)生在陽極,屬于氧化反應,其核心過程是分解水或氫氧化物并產生氧氣。在不同的介質環(huán)境中,反應式有所不同。在酸性介質里,水分解生成氧氣、氫離子和電子,其標準電極電位(E°)為 1.23V(相對于可逆氫電極,RHE)。
這意味著在理想狀態(tài)下,要使該反應順利進行,需要提供至少 1.23V 的電壓。而在堿性或中性介質中,氫氧根離子作為反應物,反應生成氧氣、水和電子,此時的標準電極電位為 0.401V(vs.RHE) 。
無論是酸性還是堿性介質下的 OER,都涉及四電子轉移過程。然而,這一過程的動力學較為緩慢,就如同在電解水制氫的道路上設置了一道高高的屏障,成為了整個制氫過程的瓶頸步驟。
眾多研究都在努力尋找方法,試圖打破這一限制,提高 OER 的反應速率,從而推動電解水制氫技術的發(fā)展。OER是陽極發(fā)生的氧化反應,通過分解水或氫氧化物生成氧氣。其核心反應式如下:
酸性介質:
堿性/中性介質:
DOI:10.1038/s41427-018-0060-3
2. ORR(氧還原反應)
ORR 發(fā)生在陰極,是還原反應,其主要作用是將氧氣還原為水或氫氧根離子。在酸性介質中,氧氣在得到氫離子和電子后生成水,標準電極電位為 1.23V(vs.RHE);在堿性介質中,氧氣與水反應并得到電子,生成氫氧根離子,標準電極電位為 0.401V(vs.RHE) 。
除了常見的四電子路徑,ORR 還存在兩電子路徑,不過兩電子路徑會生成過氧化氫(H?O?或 HO?? )。從能量轉化效率的角度來看,兩電子路徑的效率較低,因為它沒有將氧氣完全轉化為水,無法充分釋放氧氣中的能量。
在實際應用中,更期望 ORR 能夠按照四電子路徑高效進行,以提高燃料電池等設備的性能。其典型反應路徑包括:
酸性介質四電子路徑:
堿性介質四電子路徑:
https://doi.org/10.3390/catal13091289
反應機理的對比
1. OER的兩種主要機制
在AEM 機制中,過渡金屬(如 Ni、Co、Fe)的活性位點起著關鍵作用。在堿性介質中,反應開始時,金屬活性位點先與氫氧根離子結合形成M - OH 中間體。
接著,M - OH 中間體發(fā)生脫質子和氧化反應,生成 M - O 中間體,并釋生成水和一個電子。隨后,M - O 中間體與另一個氫氧根離子反應,形成 M - OOH 中間體。
最后,M - OOH 中間體進一步反應,生成氧氣、水并使金屬活性位點恢復原狀,同時釋放出一個電子。但 AEM 存在一定的局限性,由于中間體吸附能的線性標度關系的限制,導致理論過電位較高,這使得反應需要額外消耗更多的能量來克服這一電位障礙。
在過渡金屬(如Ni、Co、Fe)活性位點上,通過中間體OH、O、OOH的逐步脫質子與氧化生成O?。例如,在堿性介質中:
晶格氧介導機制(LOM)中,催化劑的晶格氧直接參與反應,以鈣鈦礦氧化物為例,其中的 O2?會被氧化為 O? ,同時形成氧空位(V?)。
這種機制雖然有可能突破 AEM 的火山圖限制,提高反應活性,但也可能引發(fā)材料結構不穩(wěn)定的問題,在反應過程中,材料的晶格結構可能會發(fā)生變化,影響催化劑的長期穩(wěn)定性和使用壽命
2.ORR的復雜路徑
解離機制:
ORR 的反應路徑較為復雜,主要包括解離機制和結合機制。在解離機制下,以 Pt 表面的反應為例,氧氣首先吸附在 Pt 表面,然后直接斷裂 O - O 鍵,形成 O中間體。
接著,O中間體逐步加氫,先與一個氫離子和一個電子結合生成 OH中間體,OH中間體再與一個氫離子和一個電子結合,最終生成水。例如在Pt表面:
結合機制:
在結合機制中,以兩電子路徑生成 H?O?為例,氧氣直接與兩個氫離子和兩個電子結合,一步生成 H?O?。
對于四電子路徑的 ORR,其活性與 OOH、OH 的吸附能密切相關。像 Pt 等貴金屬,由于其對這些中間體具有適中的吸附能,使得反應能夠高效地按照四電子路徑進行,表現出較高的選擇性,因此在 ORR 催化劑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。
但尋找更經濟、高效且穩(wěn)定的非貴金屬催化劑來替代 Pt 等貴金屬,一直是該領域的研究熱點。
關鍵中間體與自由能變化
1. OER的中間體與自由能臺階
在析氧反應(OER)的四步反應中,各步驟的吉布斯自由能變化(ΔG)應盡可能接近理論值1.23 eV,以降低過電位。其中,理想催化劑應滿足ΔG(O) - ΔG(OH) ≈ 1.6 eV。
通過火山圖分析,以ΔG(O) - ΔG(OH)為橫坐標、過電位為縱坐標,RuO?和IrO?位于火山頂端,表現出最優(yōu)的催化活性。
2. ORR的自由能景觀
在氧還原反應(ORR)中,速率決定步驟通常為OOH的形成或解離。在Pt(111)表面,O?的吸附能約為0.23 eV,OH的脫附能對整體反應能壘有重要影響。
密度泛函理論(DFT)計算顯示,在0.8 V vs. RHE電位下,Pt表面各步驟的自由能變化趨于平衡,表明其具備高效的四電子還原能力。
https://doi.org/10.1021/cs501020a
催化劑材料與表征
1. OER催化劑
在電催化研究中,典型的析氧反應(OER)催化材料包括過渡金屬氧化物(如NiFeOx、Co?O?)、金屬磷化物(如Ni?P)以及層狀雙氫氧化物(LDH)等。這些材料因其優(yōu)異的電化學性能和豐富的可調控結構而受到廣泛關注。
其中,NiFe LDH由于其層狀結構和多孔形貌,在掃描電子顯微鏡(SEM)和透射電子顯微鏡(TEM)表征中表現出較大的比表面積,可顯著暴露更多活性位點,從而增強其催化活性。
此外,原位拉曼光譜作為重要的結構分析手段,可在反應過程中實時監(jiān)測金屬-氧鍵的動態(tài)變化,幫助揭示催化劑的活性機制與結構演化過程。這些先進的表征技術為理解和優(yōu)化催化劑的性能提供了關鍵依據。
2. ORR催化劑
在氧還原反應(ORR)催化材料中,典型代表包括Pt基合金(如Pt-Co、Pt-Ni)、氮摻雜碳材料(如N摻雜碳納米管N-CNTs)以及新興的單原子催化劑(如Fe-N-C)等。
Pt基合金因其優(yōu)異的本征活性和改善的電子結構,可有效降低Pt的使用量同時提高催化效率;氮摻雜碳材料則具有良好的導電性和豐富的缺陷位點,有助于提升非貴金屬催化劑的活性和穩(wěn)定性;
而單原子催化劑由于其最大原子利用率和明確的活性中心,展現出極高的質量活性和良好的可調控性,已成為近年來研究的熱點。這些材料的設計與優(yōu)化對于提升燃料電池和金屬空氣電池的整體性能具有重要意義。
https://doi.org/10.1007/s41918-019-00052-413
電化學性能參數對比
https://doi.org/10.3389/fenrg.2024.1373522
https://doi.org/10.1016/j.isci.2019.08.055
理論計算模型的差異
1. OER的DFT自由能圖
以Na?CoP?O?為代表的新型多陰離子化合物在析氧反應(OER)中表現出優(yōu)異的催化性能。
基于密度泛函理論(DFT)計算,其(101)晶面上的關鍵反應步驟——包括OH向O的轉化、O向OOH的形成以及OOH脫附生成O?的過程——對應的吉布斯自由能變化(ΔG)分別為1.2 eV、1.5 eV和0.8 eV。
這些數值與理論理想值1.23 eV接近,說明其具有較低的過電位和較高的催化效率。這種熱力學匹配良好的反應路徑有助于加快反應動力學,凸顯了Na?CoP?O?作為高效OER催化劑的潛力,為今后設計性能優(yōu)異的電催化材料提供了理論依據。
DOI: 10.1038/ncomms9253
2. ORR的火山圖與描述符
以ΔG(OH)作為反應活性的描述符,可以有效揭示不同催化劑在氧還原反應(ORR)中的催化性能。
火山圖分析表明,Pt和Pd位于火山圖的峰頂區(qū)域,說明它們在OH吸附強度與反應速率之間達到了最佳平衡,具有優(yōu)異的催化活性。
相比之下,過渡金屬氧化物如MnO?由于對OH吸附過強,導致中間體難以脫附,從而限制了反應的進行,造成催化活性顯著下降。這一趨勢體現了催化劑表面吸附能力對ORR性能的決定性影響。
https://doi.org/10.1002/aenm.202100695
單原子催化劑(如Fe-N?-C)在氧還原反應(ORR)中展現出優(yōu)異的電催化性能。其自由能圖表明,OOH中間體的形成能較低,意味著該步驟所需能壘較小,有利于反應順利進行。
這種有利的熱力學特征預示著Fe-N?-C催化劑能夠高效地促進四電子還原路徑,從而有效提高反應速率并降低過電位。
此外,單原子位點明確、分布均勻,有助于實現高原子利用率和可控的催化反應路徑,是下一代非貴金屬ORR催化劑的重要研究方向。
https://doi.org/10.1016/j.susc.2022.122144
應用場景與示意圖解析
1. 電解水系統(tǒng)(OER主導)
在典型的電解水系統(tǒng)中,陽極主要進行析氧反應(OER),產生氧氣(O?),而陰極則進行析氫反應(HER),釋放氫氣(H?),整個過程由外加電壓驅動。
如下圖所示,Co/FeO?作為陽極催化劑能夠顯著降低OER的能壘,加快反應動力學,從而提高系統(tǒng)整體效率。同時,在反應過程中產生的質子(H?)通過電解質從陽極遷移至陰極,完成電荷平衡,保障電解水過程的連續(xù)性與穩(wěn)定性。
該體系展現出良好的催化活性與反應可控性,是高效可再生能源轉化的重要組成部分。
https://doi.org/10.1039/d3ra03394e
2. 燃料電池(ORR主導)
燃料電池是一種以氧還原反應(ORR)為主導的能量轉化裝置,其工作過程如下圖所示。
在陰極,氧氣(O?)被還原生成水(H?O);與此同時,陽極的氫氣(H?)發(fā)生氧化反應,釋放出電子和質子。電子通過外部電路輸送,形成電流輸出,而質子則通過質子交換膜遷移至陰極,與氧氣反應生成水。
Pt/C催化劑在陰極起到關鍵作用,它能夠有效調控氧氣的吸附、解離及中間體轉化路徑,從而顯著提升ORR的反應速率和催化效率。該系統(tǒng)具有高能量密度和環(huán)境友好等優(yōu)勢,是實現清潔能源利用的重要技術途徑。
https://doi.org/10.1016/j.susc.2022.122144
總結與前瞻
OER(析氧反應)與ORR(氧還原反應)在反應方向、機理復雜性以及催化劑設計策略方面存在顯著差異。
OER通常涉及多個高能中間體,受到吸附能之間標度關系的限制,難以兼顧各步驟的最優(yōu)能壘;而ORR則需在四電子還原路徑的高效性與催化劑成本之間取得平衡。
未來研究應重點關注高效、穩(wěn)定且經濟的催化體系,如具備雙功能催化活性的NiCo?O?(OER/ORR雙活性,ΔE = 0.75 V),以及Fe-N-C等非貴金屬單原子催化劑,其ORR性能已接近Pt。
與此同時,原位表征技術的發(fā)展將有助于實時追蹤催化反應過程中界面結構與中間體的演化機制。通過理論模擬與實驗研究的協(xié)同優(yōu)化,有望加速電解水與燃料電池等清潔能源技術的商業(yè)化應用進程。